雕塑知识
雕塑培训:中国当代具象雕塑概观——孙振华
时间:2013-07-15 15:26:57 来源:雕塑学校 浏览数:
由于它们的图式来源与图像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这些作品与消费时代,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类轻松、诙谐、调侃、机智具有当代图像特征的具象作品,是当代具象雕塑的一个新的动向。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的汪玉峰所创作的《姑娘儿》、《男孩儿》是其中较早的作品。
雕塑中的男孩,女孩是年轻一批人的形象代表,或者说他们是90年代后期一批青年人的缩影。他们自成一体,但不那么激烈,不那么对抗,比较温文而雅,他们注重物质利益和享受,关注时尚,追随时髦,既不想丧失个性,又不愿放弃金钱,他们更关心小我,关心自己的小圈子里的事情······汪玉峰的塑造显然也吸收了流行文化的某些因素,例如卡通造型的影响,人物的头部和手、脚进行了夸张,显得头大、手大、脚大、身子小,加上人物进行着色处理,更有时尚的感觉。
韩潞用布做的时尚女孩也很吸引眼球,那种卡通造型以及有趣的神态,让人看了忍俊不禁。这种形象只有在网络和图像的浸润中才能创造出来,而且心态要年轻。
田喜的《我的野蛮女友》也是借用了一个流行的话题,这个话题来自韩剧。逼真的造型,夸张的表情,看起来凶悍,但是充满了调侃意味。
在四川美术学院坦克库进行创作的刘佳,创作了一批现实的“拟像”:斑点狗牵着人;肥猪扛着人肉;马骑着人;猫提着人……这些正好于常识相反的荒诞的图像当然不是真的事物;但是,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它们不是真事物,只是类似真事物的;它们不是真的存在,却是一种好像是真的存在。”这种戏拟的、虚幻的形式,尽管借鉴了当代流行的卡通、波普的成分,但它们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娱乐意义上的搞笑。
这是人的主体性丧失的寓言,是当代社会潜在的人的危机的寓言。刘佳创造了一种人和动物相互颠倒的模式,这种模式所蕴含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它让我们在看似好玩,有趣的关系倒置中,感受到生活的悲剧和荒谬。
同样在重庆的张铁,则抓住了山城有特色的“棒棒”来进行创作。与一般现实主义的具象创作不同,棒棒不是悲天悯人的,不是怨天尤人的,而是嬉戏的,卡通的,即使是对社会底层的关注,这些被成为“新卡通的一代”的雕塑家也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做法。
吴波的《思想者》属于近年比较流行的恶搞的一类,对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罗丹《思想者》的恶搞;他用一个肥胖的躯体对思想者进行了置换,这是对经典的调侃,在这种调侃的背后,是趣味的转换以及暗示着对思想的现状。
属于这种调侃、诙谐类型的具象作品还有,王冕 《西行记》、瞿广慈 《团结》、魏华 《青花公仔》、张庆 《别当我宠物2号》等一批作品。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借用。王冕借用《西游记》;瞿广慈借用文革图式;魏华借用“佛山公仔”、张庆借用“大头像”的图式。尽管如此,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切入点。
例如广州雕塑家魏华的“新公仔”的雕塑,它们的图式来源是佛山石湾公仔,这是对民间资源的借用,当然,“新公仔”与石湾公仔不同,前者是纯粹的民俗艺术,而后者则是对当代生活某些方面的夸张和放大;尽管如此,这种借用仍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扩大了雕塑的图式来源,更重要的扩大了一种趣味的来源,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样式引人了雕塑,给当代雕塑赋予了一个无须仰望的平民视点。
广州美院陈克的作品,《双子星-被缚的奴隶》也是借用,——对米开朗基罗等大师作品的借用。但是陈克所创造的新的作品与传统塑造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反映了电子传媒时代的视觉特点。这一特点就是格奥尔格·齐美尔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所说的:“大量快速变换的图像,在瞬间一瞥中的猛然中断,以及意想不到的汹涌印象,这些就是大都会所创造的心理状态。”
陈克塑造的是运动中的图像,是经典的雕塑在运动状态下给人的视觉印象。而当代社会本身就是运动中的视像,它带有快速变化,动荡不定的特点。当代社会在关注运动中视像的同时,让人的视觉体验也发生了变化,即倾向于捕捉运动和视觉的结合。
这些作品的“图像”意义在于,“大卫”、“青铜时代”、“被缚的奴隶”等等作为著名雕塑,在当代社会都已经被图像化了,它们已经大量出现并充斥在日常生活的视觉环境中,陈克对这些名作的挪用既在传播的意义上,具有吸引眼球,有利于传播的作用,同时,复制也暗示了电子时代文化生产方式。
陈克对大师作品的“复制”具有语意双关的含义。临摹、复制大师的作品,一直是艺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陈克的复制是一种提问和挑战,把这种复制放在雕塑艺术自身的情景里,它提出的问题是,在大师阴影的笼罩下,我们是一味地仿照、复制大师;还是创造反映当代经验的视觉的文化?
陈克选择世界雕塑史上最著名的大师作品进行复制,为其赋予了当代内容,它的意义还在于,它不是有的人复制名作那样,采用调侃、戏拟、搞笑的方式,陈克的塑造方式仍然是在媒介层面进行的,它是复制的,但仍然是塑造的,仍然是技术性很强的,仍然是忠实于视觉真实的。它的视觉方式是当代的,图像基础是当代的。只是经过了这种当代的视觉格式化以后,人们熟悉的大师的图像变得陌生化,虚拟化了。
陈克作品所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的现实,虚拟现实带来了虚拟的体验,有趣的是,这种虚拟的体验在陈克那里通过传统泥塑媒介获得实现的,这是陈克非常独到的地方。
很多人表示,看了陈克的作品,都会产生眩晕感。陈克用泥塑,成功地表达出了运动感,这种电子时代人们的视觉体验和感受,如果没有大量的关于电子媒介的经验和感受,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
当代具象雕塑与人物塑造
与过去相比,当代具象雕塑在人物塑造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代具象在塑造过去常见的题材,特别是领袖、伟人、英雄的时候,抛弃了传统具象雕塑中常见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而是让这些对象回归到人,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
另一方面,当代具象更着意与关注现实生活中小人物,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关注现实人物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状态,这种新的具象精神,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传统的具象雕塑的观念。
当代具象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有着鲜明的价值观,他们对人,对人的生存不仅渗透了个人的情感态度,更加彰显出对人的尊重、对底层的尊重所体现出来的平民的意识。它们对人的日常生活形态的关注;使当代具象雕塑具有当代人精神档案的价值,丰富了当代人物的精神世界。
当代具象在对人物的表现中,不拘泥于一种表现方式,不恪守某种既定的成规,而是将不断探索具象造型的各种可能性,从当代各种图像中吸收雕塑语言,当代雕塑在人物塑造中的探索和实验的态度,使它在人的表现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之所以觉得伟人伟大,是因为我们自己跪着,站起来吧!
在当代具象的作品中,表现英雄、杰出人物、领袖的作品与过去相比,最大的变化是,
改变了观看的角度,由传统的仰视变成了平视。改革开放、思想启蒙,带给雕塑界的,是重新审视对英雄、伟人的塑造方式,让他们带着人的七情六欲,走下圣坛,走向人间,重归于平凡的世界。
鲁迅美术学院霍波洋1982年的毕业作品《赵一曼》塑造的是一个抗日女英雄,与另一个女英雄的塑像《刘胡兰》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一旦观念改变以后,在同样是女性烈士的塑造上,它们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赵一曼的女性特征开始得到了强调,身材颀长,面容姣好,造型的块面转折婉转,带有装饰性。这种作品如果在过去,一定会作为形式主义遭到批判。
1992年在《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上,中国美术学院渠晨明的《沁园春——毛 泽 东在1945》是他的毕业创作。作品与真人等身大小,毛 泽 东头戴那顶著名的太阳帽,头部上昂,双眉皱起,表情严峻,似乎在思索,这种面部表情在过去毛 泽 东的塑像中是没有的。毛泽东身着肥大的衣裤,甚至略带些臃肿,至少是一幅不修边幅的样子;衣服质感粗砺,衣纹皱褶明显,没有作装饰性的处理,他双手紧贴衣裤,自然下垂,肩部不宽,相比较,腹部更显,并微微下垂。整个造型是高度写实的,反而是这种写实让人们接受不了,因为这不是人们习惯了的毛 泽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