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知识
雕塑培训:中国当代具象雕塑概观——孙振华
时间:2013-07-15 15:26:57 来源:雕塑学校 浏览数:
当代具象雕塑与传统具象雕塑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或者说促进中国具象雕塑发生当代转型的根本原因还是基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简单地说,它开始真正走向一个世俗的社会。
世俗的社会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所带来的影响,是过去任何时候都不可比拟的。世俗社会的重心和所面临的问题也与过去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价值多元、物质主义、大众主义、消费文化这些都成为中国最具有当代性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世俗化的转变,过去的具象雕塑的方式显然无法与之对应。无论它是革命的、还是甜美的;抽象的、还是怀旧的;它们似乎都无法描述眼前鲜活的生活现象,都无法表达这种耳目一新的社会经验。
这种背景,给了当代具象雕塑无限的可能性。
过去的具象雕塑,面对的是一个仪式化的社会,一个被理想主义光环笼罩的社会,一个宏大叙事社会;....。.在这种社会中,雕塑的空间感、体积感、仪式感;和它的纪念性、永久性以及单纯、静穆的品质,与它在美学上是非常吻合和匹配的。
而中国当代雕塑的核心问题是走向世俗社会。
这个基本走向给当代雕塑所带来的变化是:以解构、颠覆、调侃、反讽、挪用等方式,消解雕塑在内容上,乃至在形式上的神圣。它让雕塑的庄严和肃穆变得轻松好玩;让甜美的抒情变得粗糙怪异;让曾经高蹈的雕塑开始表现身体的欲望和感性的要求;让曾经是诸神的殿堂,转变成为一个凡夫俗子的世界;让雕塑由过去最典型,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转变为日常的、普通的生活细节....。.
总之,它告别了过去雕塑的基本原则,走向了世俗的,当代具象的道路。。
在这方面,中央美院的于凡较早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尝试。他于1990年代中期创作的一组总名为《里外之间》的系列作品,以其谐谑、调侃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在新的世俗文化情景中,关于具象雕塑新的美学品格。有批评家说于凡的雕塑是成人的玩具,它给我们的感觉如同绘画中的“漫画”,表现出了世俗性、场景化、趣味性、批判性的特点。
于凡作品的世俗化在于他的作品选取的都是人们耳濡目染的生活内容:交通警察、恋人、开吉普的时髦青年等等,这些都是极为普通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过去在传统的具象雕塑中基本得不到表现。在传统的雕塑看来,这些现象是琐屑的,甚至是无聊的,而于凡为这些事物赋予了浓厚波普艺术的色彩。
于凡用具象雕塑的方式,将这种波普式的调侃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从这种符号化的图式中,我们看到了批判;从谐趣中,体会出了嘲讽;在世俗的情景中感到了理性的力量,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人们在会心一笑时,伴随着某种心智上的领悟。
在当代雕塑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个总的方向下,还有一批雕塑家则是直面社会生活的场景,更直接地用具象的方式表现生活的现场。
李占洋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
现任教四川美术学院的李占洋将圆雕、浮雕等各种方式混合运用,创造了“舞台表演式”、以及“清明上河图”式的雕塑空间。在看和被看,在观看和思考之间,他以一种更波普,更通俗的方式,用雕塑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都市故事。
他的雕塑着色艳丽,造型轻松,他瞄准的对象是当代都市,但不是一般的都市场景,而是日常的,市井的,甚至是隐秘、灰色的都市生活空间。
《人间万象》系列表现的是社会一部分特定人群吃喝玩乐的生活,“喝酒调情”、“洗头”、“打麻将”、“按摩”、“打牌”,李占洋为雕塑赋予了一种文学般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这些红男绿女,芸芸众生显然是社会中有钱并有闲的那一类,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是转型期社会特有的现象,李占洋的这批雕塑甚至使我们想起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这种文学化的表现方式曾经是现代主义所极力要摒弃的东西。在这里,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纯粹荡然无存,这种当代生活的故事看起来是这样拥挤、喧闹、嘈杂,与我们过去的雕塑经验是那样的不相吻合。